我們與新銳畫家深度訪談,甚至親自參訪工作室,來了解他們如何找尋靈感、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為藝術品。邀請藝術家直接現身,一起來直擊創作的最前線。
認識吳柏賢大約半年的時間,幾乎每次見面他都會分享一些令人興奮的新嘗試。有時在準備展覽、有時接了神奇的案子、有時參加意想不到的跨界合作,這些聽起來絕不尋常的嘗試,是吳柏賢最尋常的生活。 這次見面,吳柏賢的好消息是——他終於擁有一間屬於自已的獨立工作室,他幫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夜晚不夠黑 白天不夠光」,而我想在柏賢的空間中,可以一窺他的夜晚與白天。
拉一張凳子,找到山上一塊風景好的角落,接著用鉛筆對著山頭比劃,不出幾小時,完成一幅風景油畫,或許是許多人對寫生的第一印象,但實際上的寫生是如何呢?我們特別邀請擅長水墨寫生的藝術家王翔擔任嚮導,和我們一同寫生半日遊,出發前往他最常寫生的地方,了解王翔的創作故事!
訪談當天第一次見到亞蓁,本來從回信的簡要,推測他會是話少的人,然而談到創作時,他雖然聲音不大,卻能滔滔不絕,不斷堆疊出獨特的生活觀,彷彿也帶著我跟著進入他畫中幻化多端的世界中,在雲霧中迷航思索。
盧冠宏的作品似乎一定得看三次,第一次看作品的整個畫面;第二次看他藏在畫中的彩蛋;第三次看他為作品取的名字。多半到了第三次,就會掉進冠宏觀察世界的神秘視角中。這次採訪,帶大家一起了解他究竟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
在師大美術系館前,雅倢一跛一跛龜速朝我們走近,看來她的腳傷還沒從兩個月前的攀岩意外復原。然而,這完全不影響她的精神,依舊開朗有朝氣的招呼著。 回想了過往三次與雅倢碰面的情景,沒有一次不是笑聲連連。就連第二次碰面,剛動完腳傷手術甫出院的她,依然是有說有笑,心情絲毫沒有受影響。
黃千倫與楊子逸是一對藝術家夫妻檔,同為新銳藝術家、也是水墨創作者的他們,是如何相識、相愛,最後決定一同度過下半輩子呢?在這篇文章裡,platform A 將訪問這對可愛的夫妻檔,一起看看他們如何在當代藝術的世界裡面,一邊談論藝術,一邊談論他們的愛情之路吧!
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追求效率的時代,陳若云觀察到——每個人都由數據組成。我們都可能是一串ID、一組取貨代碼,或一張號碼牌。為了方便分類辨識,數據被塗上不同的顏色,這些流動的顏料,是陳若云筆下的時代圖騰。
身為創作者的佳怡,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兒童美術教師。在做採訪前置準備時,看到佳怡的創作影子出現在她的教學教材上,當下覺得要全盤了解佳怡,就不能錯過作為美術老師這個身份的她。因此我向佳怡提出了觀課的要求,希望能看看創作時的她和教學時的她有什麼不一樣。
從小立志學畫一直到現在的年輕藝術家陳胤汝,一直給人一種優雅、安靜的印象。然而在這樣的外表背後,她也曾經在專心畫畫的過程中被同學嘲笑、也在創作的過程中迷失過。現在的陳胤汝,畫著野草的生命韌性與枯萎的美感,一筆一筆地刻畫著微小事物的迷人光輝。
一打開周育寧的 Instagram 帳號 @zhouyuning,會立刻被各種色彩斑斕的臺灣圖像吸引,有大佛、有珍奶、有辦桌,穿插數張與朋友聚會的照片。這樣繽紛的版面反映出藝術家多采多姿的人生,在社群的世界中,裝進正方形框框的, 是創作,是生活,也是周育寧的臺味觀察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