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作為一種減法生活觀——張亞蓁聊聊他的創作與生活

2023-03-16 / Kaela

訪談當天第一次見到亞蓁,本來從回信的簡要,推測他會是話少的人,然而談到創作時,他雖然聲音不大,卻能滔滔不絕,不斷堆疊出獨特的生活觀,彷彿也帶著我跟著進入他畫中幻化多端的世界中,在雲霧中迷航思索。

古典水墨的世界沒有光影,喜歡筆觸裡的意境


說到跟水墨的緣分,亞蓁說他喜歡水墨是個人興趣,在美術班時其實鮮少接觸。「我很喜歡水這種流動性的材質,以工筆的勾勒能從萬物形象中尋找其特徵,又能保持細致的描繪,製造一種意境的感覺。」張亞蓁說道。


什麼是意境?聽起來很玄妙,但因為在古典水墨的世界沒有光影,相比素描重視光影與塊面,水墨更注重線條孕育的感受。張亞蓁說:「像一般我們看到西方的是單點透視,它有一個很合理的、像照相機照出來的空間,但是水墨的話,它的空間感是以數量去增加,像是一座三角形的山,一層又一層的往後去堆疊。」


《廚房異想》50 x 90 cm NTD. 12,600


這種不能一眼望盡的觀看方式特別需要練習,但亞蓁會利用現代攝影的方便性,了解影像的組成,如此就不需要像古人一樣,非得從山下遊歷到山頂才能看盡一座山。


而在技法的探索上,雖然張亞蓁自認不是一個特別喜歡改變的人,但為了不讓原本熟悉的技法成為限制,他也積極探索新媒材——膠彩,可以混合礦物粉末調出不同顏色的特性,讓創作從黑白水墨拓展到彩色膠彩,使作品的色彩更貼近肉眼的視覺經驗。



儲存日常靈感的想像力練習


除了媒材的探索,亞蓁也從日常的想像力練習中,儲存可以連結現代生活的創作靈感。他無時無刻都開啟天線蒐集著,嘗試跳脫事物本身特性的方式思考日常事物。


大家眼中只是拿來裝水的杯子,在亞蓁眼中卻充滿可能性,看到一個杯子,亞蓁會想:可以把一座山放進杯子裡嗎?還是把杯子切成兩半,做成什麼東西?甚至可以切碎後只放一部分?這些可能性都來自他獨特的觀看視角:「不用那麼聚焦在它的物質特性,或怎麼使用的特性。如果可以把杯子用來『裝東西』這樣的意義拿掉,杯子可以變成是別的意思,那你也就可以跳脫它本身物質的特性去思考。」


跳脫物品本身的用途後,創作反而可以更自由。就像在張亞蓁的《fish》中,他特寫一雙腳踩在蒸氣環繞的澡間,浴室拖鞋抽換成了魚頭,讓浴室拖鞋和鮮魚表皮的濕滑做了連結,人在其中走動,產生魚也在其中悠游的超現實畫面。


《fish》30 x 30 cm NTD. 6,300


創作與生活的減法


從頭腦的想法到落到紙上的創作,中間到底要怎麼取捨,張亞蓁有自己的一套減法觀。「藝術本來就是很主觀的,就算你很客觀地去描繪一個石膏好了,你一定會有你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包括題材的取捨多寡都關於你的感受。」張亞蓁笑著說。


一路讀美術班長大,亞蓁覺得臺灣的美術訓練常常講究要畫得寫實,但他卻有不同的看法:「其實那是一開始最放不掉的啊,因為寫實對水墨表現來說未必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水墨有一個好處,就是它看東西很簡單,單獨幾個簡單的個體,就可以畫出這些精神所在。」


就像張亞蓁會在觀察杯子的時候,去除杯子的既定功能,來聚焦創作中心一樣,對於張亞蓁來說,創作的減法也落實在他的生活中,讓他時時刻刻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還是抓著那麼多東西不放,透過作品面對自己在生活中的表達。「其實就是讓你在生活中越來越單純化,或是對某件事越來越深刻。」在生活中透過減法,留下最在乎的事情,也就可以重複的做著這些事,讓這些事情轉變成深刻的經驗。


▴圖為張亞蓁在海豹岩爬山的照片。圖片來源/張亞蓁提供


去做就好啦!以行動面對焦慮


即便是奉行減法生活觀、言談中雲淡風輕的亞蓁,和很多年輕創作者一樣,難免陷入為何而創作、下一步怎麼走的迷惘之中。雖然還沒有解答,但他決定將焦慮化為行動:「想辦法找展場吧!多做一點事情,創作也好、看書也好……」面對現實的考驗,張亞蓁感謝自己還有能力創作。


「反正就是,活下去!」張亞蓁說到這裡,俏皮地雙掌合十,為本次專訪做了簡明的結尾。


編輯:Cathy

購物車
計算中請稍待.......
Please wait while calcul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