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策展

標準答案

策展人 / 麥克爸

藝術,不應該有標準答案!


藝術會讓人感動、省思、震撼、挫折,任何能觸動你內心的一種悸動,那是一種與你心靈的連結。沒有標準模式、只有你自己與這幅畫的連結。


如同教育,我們不是要找到最佳解答,而是與孩子去創造連結性。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都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就好比這些畫,不存在比較、而定價也只是世俗給予的一個標準模式。


張祐齡《不適之地-2》

在那瀰漫的煙霧底下,到底存在了什麼怪物?或是煙霧的盡頭其實是世外桃源?


蔡鎮澤《競選海報》

競選給你的感覺是如此不堪入目嗎?還是凌亂的海報本身反映出的現實感?


陳若云《小盆麒麟花》

很多的小人走在路上、卻如同滿地雜草?你的人生是否也是如此強韌呢?


許佳琪《之後的地方》

什麼之後?之後會有什麼,每個人的心境是如此的不同,也讓留白的後面充滿了無限可能。


李睿歆《當你像樹一樣高》

也許你常常會想、如果當初...現在就...!人生會有這麼多如果嗎?


李政勳《Urban Myth No.26》

像是在外太空、像是太陽與月亮、又好像相愛的兩個靈魂。


蔡鎮澤《施工中注意之一》

都市的空間、極限的壓迫感、窒息感與混雜感,你能在這當中找到立足之地嗎?


鴨寶《山 No.01》

你心中的山是什麼樣子?每一次的風景與記憶點,都能帶給你的身體與心靈不同的震撼。



這些我對畫的解讀、是我自己的生命經驗。

喜歡這樣的感覺、開放式的想像,沒有標準答案。

你的人生、也只有你可以定義自己,

就如同這些畫一般。


流形 — 慕蘭 X 張祐齡 聯展

策展人 / 慕蘭 X 張祐齡


近看是一個點,把維度增大後發現是一個平面;近看是一個平面,把維度增大後發現是一個立方體;近看是個立方體,但其實是四維空間低维投射後的结果,而此四維空間則屬於一個流形。


地球上的一沙一粒、一情一動,皆為從宏觀宇宙中的低微投射,我們將這細微的情緒、顏料、礦物粒子投射在畫布上,將大地、思緒、話語寄託在一塊平面之中。宇宙之大、天地之高,我們雖渺小如塵土,但我們的思想將以流形永存。



創作理念 | 慕蘭


「生活藏在細節裡」以此作為我的整個創作核心,以「觀察」為主題去觀察身邊的景物、情緒、所有細微的一舉一動,並寄情於所見所聞,像寫日記一樣的方式去記錄一切。有時是抽象的情緒、有時是生命間的互動,以及與整個環境間的愛恨情仇,我就像個旁觀者紀錄一切,將這些生活中的細節封進畫裡。


創作理念 | 張祐齡


成長過程中,面對所謂「正確」的社會期望與「正確」的人生價值,總是讓我感到困惑,究竟什麼是「正確」的?在別人的期盼下扮演「正確」的自己,時常令我懷疑也感到壓力,表面上看起來是選擇了正確的評價,事實上是把自己的需求壓扁,內心始終有著一種不舒服與糾結感。


近期創作皆以自身感受為出發,將我自己成長受挫與不被理解的經驗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利用自然物轉介我的情緒,以描繪自然物的形象詮釋那些令我感到難受、高壓、混亂與焦慮的內心情緒。


透過創作我除了逐漸學習到如何調整自己內在的心理感受外,更多的是,我希望透過分享我自身長期處在焦慮負壓的情緒過程,讓有相同困擾的人們能在觀看我的作品時,感受到一種你不是孤單的同理立場,並能讓人們學習反思如何善待並安置自己的各種情緒,不再被外在定義所抹滅,清楚關切自己的內在需求,學會從「真正」的自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本展覽同步於線下展出


展覽地點 | 凱昇藝術中心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70號

展覽日期 | 2023.10.11(Wed.)-10.25(Wed.)  周一公休
展覽時間 | 9:00 - 18:00



隱性足跡的推斷

策展人 / 張乃予

展覽緣起


本次線上展覽為platform A與策展人張乃予之特別合作,platform A邀請策展人以今年度獲選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2023臺北當代客家徵件展」的展覽《隱性足跡的推斷》作為發想延伸,將原本的展覽跨越實體空間的展示,與platform A線上展售的作品結合,形成別具特色的展覽企劃,展覽本身亦在platform A的策略夥伴Artogo有線上展間作虛擬展示。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展覽介紹

Artogo線上展覽



展覽介紹


「隱性/顯性」和「足跡」在當代生活中已成為事件爆發後的一種關切和推斷,顯性因素被快速擷取成為頭條,隱性因素則成為細究內容後才抽絲剝繭出的可能,足跡於此是指事件的發展軌跡和過程,甚至成為因果推斷關鍵。不同族群的辨別從顯性元素來推斷,但時空背景造就出客家族群刻意隱性的特色,遷移和流動散居成為都會區中隱性的一群,混居久了導致彼此「涵化」最後「同化」,推斷的依據則更為複雜。


「隱性」也許不會被揭露或無法獲得主流的討論,但卻無疑存在著,甚至可能再演變成「顯性」。全球有眾多客家族群的分佈,臺灣客家族群從中國大陸遷移來台,客家庄分佈於桃竹苗和花東及高屏地區為大宗,但人口數還是以都市為多。臺灣人口組成中,多元文化的組成逐漸凸顯,其中印尼客家華人族群也和臺灣有許多足跡的交疊,這都讓臺灣的客家文化有了不同層次,也成為隱性推斷複雜的一種可能。


「顯性」時常被標籤化和刻板印象處理,無論是媒體的建構,或是大眾記憶的片斷,是加速還是誤導推斷?在資訊爆炸時代下則成為各自表述的狀態。談及客家文化或地域,眾多媒體報導休閒觀光區成為經濟來源,大眾透過休閒時間從都會移動至客家庄採草莓,或是新聞上石虎被路殺的標題都已成為都市化中對於客家文化的簡化想像或直接連結,但這樣的發展背後也帶來隱性的危機。


從巨觀來看,對於文明的組成和焦慮,在各族群交流後會有新的可能。不斷遷移的過程,不論是主動或是被動,顯性和隱性的元素交織,成為推力和拉力,在交流和融合過程的焦慮下,文明和文化不斷的演變,成為大眾推斷過往脈絡和未來發展的依據。


本次展覽邀請到張禮權從作品討論到客家人北漂討生活的自身經驗;蕭芸安探索家族和印尼客家華人文化的經驗;再到黃傑以「草莓溫室」、侯冠廷的「石虎」客家族群和居住地區顯性的議題去激起大眾思考背後的隱性內容,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本次特別和platform A合作,去呼應本展論述及加強所提及的「顯/隱性」、「移動足跡」和「族群認同和辨識」的概念,游景棠和楊子逸的作品呈現山石及人工的豆腐岩,令人聯想到客家人居住的山區和新竹打卡景點,但其背後試圖去思索自我存在和生命歷程的探索;盧冠宏的創作描繪西方文化象徵物的移動足跡,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結果;吳梓和的作品思考到人與人相處,族群之間的關係,透過這幾件作品的加入,更讓展覽想探討的議題有更多思考的可能性。


秘穴怪譚

策展人 / 呱吉

有些畫你看得懂,但卻又好像不太確定,只是身體裡的某個穴道被戳中,像是特別低能的笑話、或是只有你兄弟才懂的暗碼。那些圖像、符號、或就只是一個粉紅的色塊就這樣構成一幅又一幅的都市傳說,變成戳中網路直播主呱吉秘穴的怪譚故事。


根據傳說,只要這樣的故事連續講100個,就會觸發特別可怕的事件。所以我們這裡只能整理出10個戳中呱吉秘穴的作品,讓你們稍微品嚐一下那個概念。剩下的90個,請各位客倌自己尋覓吧。


夜晚牽著恐龍散步的守法市民,會哭泣的毛根,在安靜森林裡發著光的無人泳池,以時速100公里奔馳的Goodbye麥當勞叔叔,敷面膜的瑪麗蓮夢露,一個看起來像是任何人、也不是任何人的通緝犯,從窗外飛來的桃子,假裝快樂地玩著擬人遊戲的人偶,透明的粉紅鳥⋯⋯每一個故事都寫滿了看不見的文字,等著你去閱讀出屬於你自己的聊齋誌異。

你的夏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策展人 / 黃少群


你的夏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人說蟬鳴的時候,有人說在超市看到芒果的時候,又或是農民曆上出現立夏的時候?對我來說,當我的額頭浮出汗珠,我的身體開始躁動著催促手去按下冷氣開關的那一刻,我的夏天就來了!小時候有總有這樣的印象,外公和幾個他的朋友坐在土地公廟旁的大樹下,即便是《熱天午後》,他們仍能在那裡喝茶聊天,仿佛不受暑氣的影響。論語曰:『不有博弈者乎!』他們在棋盤上來回競逐,這使得大人們漸漸無法抑制內心的焦躁,他們的身影遠遠望去就像是因為夏季而扭曲了起來。我站在冷氣房的窗邊往外看,22 度吹拂著我的後頸,冷氣的室外機發出隆隆聲。這些景象讓我隨著炎熱的氛圍沉浸在回憶之中,就像《在涼爽的日子裡生火》一樣,既愜意又魔幻。我《懶懶》地趴在我的窗臺上,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幹勁,看著牆上掛著的 《talk about》,幾隻魚正經八百的烤火,那個炎熱扭曲的的空氣,彷彿穿透畫布傳來陣陣的烤魚香。


雷聲從遠處傳來,伴隨著滂沱大雨,雨水打在《庭院裡的龜背芋》上,就連小小的樹蛙也如同《躲在葉子後的夢露》,被雨打得狼狽不已。我也隨著這場暴雨降臨而醒來,剛剛的夢幻場景就像夏季專屬的白日夢一樣,只存於那個西北雨前的短暫時光。


不知過了多久,太陽從雲的縫隙中露出了頭,陽光灑落在這個沒有好好城市規劃的不規矩的《矩形城》中,溫柔光透過雨水折射進室內,映在我的桌上。我想,這就是夏天給我感覺吧,不管雨下得多大,它總是匆匆過去,而陽光總是提醒著我該《啟程(夏季)》了。那屬於你們的魔幻夏天開始了嗎?

心中的小大人

策展人 / Carol Li 軟裝顧問

童年時的我們總是迫不及待長大,直到有天當我們開始懷念起過去,有時會笑有時會哭,才發現我們已不知不覺成為大人。


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小大人,當我是個小孩時,他協助我建構長大以後的藍圖是什麼模樣、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像是個良師益友,引導我慢慢成熟,很多的日子裡他也是個玩伴,陪我看世界的風雨,見證每一次不可思議的奇蹟。


直至此刻來到不惑之年才發現,原來這個心中的小大人,其實只是個小小孩,純真、善良、有些任性但也可愛,作為一個真正的大人,要面對很多讓人感到疲乏或害怕的事,但只要與心中的小大人攜手,一切就像只是場探險而得到了勇氣繼續前行。


我喜歡「童心未泯」這四個字,描述的就是我心中的小大人,他一直都在,從來沒有改變,但我卻停止不了的一直長大,現在的小大人對我來說像是一面鏡子,提醒我不管怎麼長大,也依然可以純真、善良有些任性,同時可愛。


擁有一雙童心的眼睛,可以觀察到生活中細微的事情,一些大人不在乎的、大人看不懂的,小大人都不曾錯過並從中得到樂趣。


一個像是大人的小孩,或一個像是小孩的大人,融合繽紛但也細膩的色彩,童話般的糖衣下包裹著屬於成人的力量與溫柔,那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形象。


爸爸的白日夢

策展人 / 禾樂映像集團 總監 徐漢民

每一幅畫被創作時,都有創作者的一段心情,一個感覺,一種情緒。對我而言,是一種畫面的連結,這種連結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我。挑選這一系列的發想,源自於我與兩個孩子 (哥哥三歲半,妹妹兩歲半) 的日常,對話是真實發生過的,畫作讓這些對話浮現,結合我從畫作中收到的訊息,延伸及想像,希望各位會喜歡。


兔兔日安


「兔兔!Blue兔兔! 兔兔洗澡」
「對啊!兔兔跟熊貓一起洗澡」
「是貓!喵嗚〜喵嗚〜」
「妹妹也要洗澡嗎?」
「不要!!!」


生命中動人的時刻,不見得有大片般的磅礡,唯有深刻活過,方能品嚐平淡中,淺淺回甘。


儒鐸的作品《兔兔日安》用最貼近我的方式,將回憶在腦中重播。原來,日常不經意地對話,經過陳釀,回想起的時候會如此悸動,過去與現在彷彿重疊了。



大理街


「把拔〜那是什麼?」
「什麼什麼?在哪?」
「上面!」
「Mickey?」
「是Ki〜〜tty〜〜」
「Kitty 好可愛唷!」
「喔〜〜那是Kitty!」


育寧的創作彷彿想告訴我:看看這個角落吧,這裡不起眼的五彩繽紛;再仔細看看吧,這裡的平凡很叛逆。看似超現實的設定,其實都傳遞著可愛的訊息,《大理街》同時融合舊街頭的人與景,乍看之下有 Cyberpunk 的風格,但可能用 Cyberpink 形容會更貼切。


舊城區總是特別有靈魂的痕跡,透徹是我思量許久後的形容,就像李白寫道「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其勉強追求一時榮景,不如璞真地活個痛快。



數羊 001


「八把,我睡不著……」
「怎麼了,哥哥不睏嗎?」
「恩,八把數羊……」
「可是爸爸很睏耶……」


我很喜歡微庭的《數羊》系列,圓滾滾的版畫像夢境一樣,也像是拼圖,視野不大卻充滿想像,看不到的地方是不是還有998隻羊?期待又興奮的感覺,好像晚上又要失眠了,失眠的人也做夢嗎?還是我們從來沒醒過?



年華


「孩子們睡著了。」


無處安放的輕狂,總在夜深人靜時,提醒我別失去那個愛冒險又勇敢的自己,也提醒我,已經失去的妳。就讓那天在腦中回播一次吧,容許自己偷偷想念。


慕蘭的《年華》震撼了我,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恣意的揮霍時光,我們是多麼年輕自在,不需在意別人,只有眼中的彼此,也許就是我們的單純讓我們相遇吧,這份單純如此完美。


「年輕時不懂」是最好的說明。



小波的模樣


「八把,我跟媽媽養了一隻兔兔」
「什麼顏色的兔兔啊? 」
「橘色」
「叫什麼名字?」
「歐練幾〜〜〜〜


如果兔子是精品,橘兔應該就是所謂的老花經典款,毛茸茸軟呼呼的可愛模樣,藉由儒鐸這幅《小波的模樣》描繪出來,仔細盯著許久,彷彿兔鼻會輕輕顫動,很好奇的聞嗅觀者,我們心中的小波叫什麼名字呢?



道別


「把拔〜你看麥當勞叔叔!」
「真的耶!」
「他要去哪裡?」
「去很遠的地方」
「很遠的地方是哪裡?」
「坐飛機才能到的地方」
「我們也要去很遠的地方嗎?」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知道,有些再見,可能不會再見了。但孩子們不懂,再見對他們來說是約定,可以等待,不會失望。是不是只要深信,就會再見?


冠宏的《道別》構圖簡單卻透露了好多細節,國道上車少且有路燈,色調的清透把凌晨的靜謐詮釋無遺,而這位叔叔依然濃妝豔抹地笑臉迎人,對比強烈。


他從哪離開?那裡不需要他了?

要去哪裡?那裡會接受他嗎?

他會留戀不捨?還是期待新的守候?


這樣的狀態也挺美。



漲潮


「八把!帶我去玩滑梯、還有海邊玩水、玩沙!」
「要去這麼多地方喔?」
「我要帶熊熊一起可以嗎?」
「可以唷!」


假如我告訴你,那個地方是天堂,你願意帶我去嗎?柏賢的《漲潮》將一座公園常見的遊樂設施放在海灘,漲潮的海水讓人難以靠近,彷彿透露出一絲遺憾與危險。


如果回到當時,我們再有一點耐心,是不是可以等到潮水退去,結果會不會不一樣?還是象徵美好的滑梯其實是海市蜃樓,靠近才發現如夢似幻。



飛天小熱狗


「把拔氣球〜〜」
「來〜〜要拿好唷,不然氣球會飛走!」
「好!」
「啊!飛走了!」
「嗚嗚......我想要氣球,我想要氣球!」
「爸爸再買一個給妳,這次要小心唷!」


一定是因為氣球沒有鞋子,所以它才飛走的。逸玟的《飛天小熱狗》,不知道為何透露出一種「這隻狗很辣」的感覺,可能是挑了一雙跟很高的短靴,也可能是因為色彩火熱強烈,總之感覺這隻小熱狗不好對付。


雖然沒有牙齒,但不小心還是會受傷?



上頭好像寫了什麼


「八把〜你看!」
「喔〜〜上面寫請勿觸碰!」
「不是,你看很多!」
「什麼很多?」
「有小螞蟻。」


人生都會迷路過幾次,其實心中早已有答案。景棠的《上頭好像寫了什麼》提醒了我,也許重要的不是我們前往何處,而是我們身邊有誰。蓄勢也是一個選項,停留並不代表停滯,不知道方向的時候,不訪仔細聽聽看看周圍的訊息,說不定有個人正等著張開雙臂擁抱你唷。





理性的現代光輝

策展人 / 子迂的蠹酸齋

對現代主義,我個人有著無可救藥的熱情。現代主義是工業革命後的思維,是人類擺脫重現自然後的解放。現代主義影響的範疇極廣,從藝術、文學、建築到音樂等領域都有現代主義的影子。現代主義大量運用直線、矩形或抽象元素,雖然形式眾多,創作脈絡和派別也有所差異。但究其核心本質,不脫科學理性,崇尚機械美感,以及對未來樂觀和積極的態度。


如今雖然現代主義浪潮早已遠去,但其對視覺藝術、工業設計乃至於建築美學的影響,卻已方方面面深入在各類作品和工業製品的準則中。


我認為現代主義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觀者心中會亮起一道光輝。這道光喚醒了人們心中對於科學理性以及未來的追求。而在 platform A 所提供的作品中,有不少件具備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


李政勳一眾作品皆以直線和幾何圖形構成,整體風格以理性抽象畫面為主,不論是《Triangles No.4》《寧靜之地》《Urban Myth No.40》,都明確的線條分割畫面後,以顏料堆疊的形式,以互文形式重新組合並詮釋抽象的時間概念。看似破碎且凌亂的畫面,卻又飽含理性數學。


楊子逸的《豆腐岩》則非常神奇。本來豆腐岩的功能是將混凝土方塊置入河流中作為消波塊使用,理應會因為河流的侵蝕而導致表面變得不均。但《豆腐岩》作品中卻保有依舊流暢的直線,並且還在中間種起了超現實的植物。在構圖上讓我憶起建築師路易士康 (Louis Kahn)* 的作品,但其風格上卻更近似於荒誕的超現實主義。而創作論述中,主張山脈與石頭都像是工業製品的《山與石》,則更具備融合現代主義的當代藝術作品。


劉佩瑜有著特別令人稱奇的創作風格。在兩個系列作品《私空間範圍》或《穿越路徑空間系列》中,她創作出了無意義的空間,以理性的方式不斷延伸或生長,其形式甚至不拘平面或立體。其橫跨多個維度,解離多個位面,以錯亂結構生成一個個空間和平面。個人私心最愛的作品如下《私空間範圍-2》《穿越路徑空間系列-2》《私空間範圍-3》



* 編按:路易士康 (Louis Kahn, 1901-1974) 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建築風格宏偉壯觀,代表作有耶魯大學美術館、索爾克研究所等等。

我到底看了什麼?

策展人 / 謐空間設計師 莊智傑

最喜歡抽象作品了,抽象作品的魅力在於觀賞者能夠以自身的情感和想法進行解讀。同一件作品,或許在不同時刻、環境、與心理狀態,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觀賞抽象作品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您可以帶著主觀與偏見,也能夠敞開心胸接納;創作者與觀賞者皆是完全的自由。


以下是幾幅風格、表現方法皆不同的畫作;先以我的視角理解和解讀,也推薦大家發掘更有趣的觀點欣賞畫作。


陳柏源 〈白花夜裡一攤韻 no.2〉

翻湧著千迴百轉的是煙、是雲、還是浪?畫作中看到的是黑白還是彩色?感覺掀開這層層積卷的墨色之後,還能看到另外一種不同的風景,令人好奇埋藏在底下的到底是什麼呢?


陳瑋勛 〈熱天午後〉

陽光普照、郁郁青青,好似可以嗅到空氣中瀰漫著土壤暖烘烘的味道。手牽著手躲到大樹下乘涼,陽光透過大樹的枝椏灑在身上,我們一起度過這個愉快的午後時光。


陳若云 〈小盆麒麟花1〉〈小盆麒麟花2〉

第一眼看到畫作,以為見到的是熱感應攝影機下的鬧區街頭,人們聚集、行走、交談。回到主題仔細品味,恰如作者想表達的小盆麒麟花,花朵的細節各自有不同的表情,畫作中的暗喻令人莞爾。


劉昕宜 〈綻藍荒〉

這是一幅讓人感到愉悅且充滿活力的作品;畫作中描繪著像是阿凡達電影中會出現的外星植物,在金黃色陽光籠罩下,交織並且爭相綻放著,展現充沛的生命力。


張祐齡 〈不適之地-5〉

我喜歡畫作中以強烈的色彩對比展現出流動的感覺。從熊熊燃燒的火焰幻變成流水的衝突感,幾乎能從畫作中體會到不安、焦躁以及無所適從的情緒表現。


收藏從任性開始

策展人 / 藝視 Art Market

許多人認為「收藏」是富豪們的玩物,但其實在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買幾件自己順眼、喜愛的藝術品,偶而任性消費來增添生活美感與情趣,platform A 正是為此而存在。

潘重光的《海平面上升》系列,乍看裝飾性很好,但畫面中隱喻的全球議題卻非常重要。許珮欣用畫筆記錄下的《樹屋醫院》,提醒著台灣早期古建築的美感應該獲得重視。張偉喬的《我也想坐在那》,將泳池染成桃紅色,讓當代飽受社會氛圍壓抑的人們,該勇於尋求解放。劉昕宜的《綠水湖》介於抽象與具象間的夢境呈現。柯頌葳的《盹》精確描繪出家貓平日的生活型態。游心妤《草叢間的船》帶著觀者進入神秘幽徑。許佳琪《流言日記》用可愛插畫人物來表達當代人們的陰暗面。雷《Hold》用刺繡技法呈現花朵與葉片的型態。盧冠宏《清楚的視野》用視力檢查儀的熱氣球,搭配狙擊射手,來表達「必須看清楚」的決心。劉佩瑜《穿越路徑空間系列》讓人想一頭栽進去探索那神秘的迷宮。

少年,們(真實)的樣子

策展人 / 賴亮嘉(青藝盟團長)

青少年,一個在這個社會上最掙扎存在的時期。
在法律上,他們尚未擁有法定大人的權利與義務。
在身體與心理上,他們卻拼了命的想證明自己已經是個獨立的大人。


從事戲劇教育工作多年,我在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裡與全台灣青少年一起玩耍,透過戲劇教育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聲音、長程自己的樣貌,在觀賞 platform A 的作品時,看見了好多屬於少年們(真實)的樣子!


(而我也在思考....有沒有可能,也是你我曾經的樣子?)


陳若云的《公車上》和郭雅倢的《聖地游訪》絕對是普羅大眾對於青少年們最直接的記憶:一樣的服裝配件髮型甚至身形....仔細點看,你會發現他們都有屬於自己不同的樣貌!


第一眼看到許佳琪的這兩個作品,就笑了!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與《流言日記》太貼切地呈現了兩種青少年最常有的狀態:完全沈默與極度的反抗。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那個曾經的自己...(笑)


劉昕宜《沒有煙硝的愛情》各種強烈鮮明的色彩與一片沈重的黑形成的強烈對比,如同社會中各種體制與少年們的對峙。大概是經歷過那樣的抗衡,我們都知道,只要還有一點光,天空那一抹藍永遠都會戰勝黑暗。

有些作品對我來說,就像國中在閱讀文言文時一樣讓人頭痛....張祐齡的《逆》絕對就是《沒有煙硝的愛情》的白話文了!把這兩個作品放在一起觀賞,就像是來自不同國家少年們的模樣,非常有趣!

最後非常私心的將杜珮詩的《世界博覽會 (4)》、《世界博覽會 (5)》列為少年們樣貌代表中的代表!經過了各種壓迫與反抗,自願或被迫地吸收的知識,在「長大成人」的那一刻,都將被拼貼成屬於自己的樣貌。

藝遊未境:日常的想像與冒險

策展人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大多數的我們都曾期待在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生活環境或城市街道中,來一場奇幻的際遇!


透過想像,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冒險的起點。黃書容筆下的街燈如植物般隨風搖擺,照亮前方的道路,也溫暖行人的好心情。陳柏源將隨處可見的池塘幻化成雲朵與池中生物一同嬉戲的遊樂場。邱伶琳把被遺棄在路邊的石頭、紅磚與水泥碎塊,變成一座自我發展的粉色世外桃源。而吳柏賢描繪的兒童溜滑梯被月光照亮、被海浪淹過,魔幻場景彷彿回到午夜夢迴的童年回憶。楊子逸重組了建築廢墟,打造如傳統山水那遺世獨立的仙境,正如李政勳將都市風景簡化為各種幾何圖形,成了一種生活紋理的切片,都等著我們一探究竟。


不只如此,居家空間也能充滿趣味與驚喜,張亞蓁讓水龍頭和廚房變身為瀑布及山峰,在洗手台裡沖刷出一片壯麗的山川與鍋爐上的奇幻超現實世界。李佳怡把曬衣架掛上可愛又帶有不同情緒的臉龐,不愉快的時候曬曬太陽,心中的憂鬱及陰霾也能逐漸變成晴天。劉佩瑜思考一個沒有任何功能的空間在家中會是什麼樣子,神秘的入口、不知道通往哪的梯子,或許這才是最適合我們神遊放鬆的環境。藉由藝術家們將自身經歷與生命體悟呈現在藝術作品上,調和了枯燥尋常的生活氛圍,打開更多可能與想像的藝境,原來還有那麼多不一樣而且令人玩味的日常冒險在等著我們。

形狀的黃

策展人 / 男子的日常生活

《男子的日常生活》由兩位喜愛用書寫和攝影來記錄生活的男子所組成。多年來,他們在自己的網站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景點和美食,誠懇的文字和質樸的影像,吸引了許多粉絲。這次他們於 platform A 分享他們對於藝術與生活的想像,並以作品中的「黃色」作為發想,精選了數件作品要與我們分享:

在 platform A 有太多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心為之一動的作品。
杜信穎畫裡的夢露不再性感動人,想像中的夢露有了更生動的情緒、厭世的眼神,敷臉又流口水應該只有不小心睡著的時候才會發生,我想這一定也是夢露、有趣的夢露。

游心妤的《露天電影院》有種時空交錯的夢境感,到底是誰在做夢,藍天也像大海,灰地又似地毯,投影出來的黃色光影或許才是腦中唯一的真相,永遠模糊如人生怎麼想也想不透。

李政勳以《You're so great》此件作品紀念一位好友,我想他一定常常想著他,因為白色裡累積厚厚的溫暖圓滿,黃色裡頭則有太多太多他想對他說的話。

李政勳的〈糕餅 Confectionery〉系列《Confectionery No.4》,福字白糕餅與花糕排列,黃色半圓與灰色方形推疊,到底誰先誰後,誰上誰下,時間的界線沒有標準答案。

在頭腦之外遇見自己

策展人 / 郭果子

多數的時間,我都棲居在家裡,我喜歡家裡有各式各樣自己搜集的東西,偶爾在桌上或牆上舉行微型展覽。牆上張貼的海報或畫作是我思緒空白時,不斷反覆重看也不會膩的對象,活像是個畫作的跟蹤狂,我想,一定是我內心某處與這個畫面產生共鳴了吧!隱藏在畫面裡呼喚我的,想必是我未曾遇見的潛意識,或許是堅守崗位的士兵未曾發現的疲憊深淵,或許是獅子狩獵時沒注意到的傷口,或許是早已忘卻的童年色彩。


介於現實與非現實、盈滿與留白的空間裡,我發現與作品建立連結的是我自己的潛意識,正因為這份潛意識的連結,才讓這幅畫變得獨特,用我長大後才喜歡上的《小王子》的說法就是:「我們馴服了彼此。」若我們真心愛上一幅畫,其實我們是遇見了未曾謀面的自己。 


陳胤汝《幻》 柔和的色調裡看見了小小的花序彷彿因風搖曳,模模糊糊的輪廓與四周留白讓觀看的人得以發揮想像力,將自身投射在畫上。味道像極了小時候吃過的糖,但味道究竟如何其實無法精確被記得了。與花比起來格外具象的魚悠遊在其中,好像長大後的自己正嘗試迴游到當初被生下的地方。 


游心妤《餐桌上的水晶燈》 若是要替用餐空間尋找一幅有趣的畫,我想非他莫屬。華麗的用色暗示了畫裡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烏雲、火焰、黑煙、水晶燈,永不止息的上演同樣的故事情節,好像我們每一天都得回到同一張桌上用餐,而那圓形的外框不正好也是一道裝在大圓盤裡的菜色? 


邱伶琳《幻景03》 若是能躺著床上欣賞這一幅畫一定十分美好!除了用色輕柔非常適合懸掛在臥室之外,這座因豐富紋理而別具份量感的小山,絕對能夠讓大腦中斷任何自動化的運作,轉移注意力來欣賞這座山,啊!這才發現它原來只是路邊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這種發現微小事物的樂趣唯有當你活在這個當下才能發現的,不是嗎?


蕭其珩《關燈聖誕快樂》 任何熱愛派對的動物絕對不能錯過這幅畫。無論是放在有泳池的客廳或是有浮誇尺寸的洗手間,這張畫都完全沒有違和感!(送上百分百迷妹眼神)尤其它所具有的幽默感真的無人能比!而看似超現實的毛怪(?)動作其實都格外寫實,我想作者想必觀察了海量的派對人類吧! 


張偉喬《我發現了一個好地方》 好的,一座無人的粉紅色泳池。泳池邊那些好像石頭的地板正在對我呢喃,來吧來吧!走進畫裡吧!有誰泡過這樣的泳池?就算真的泡進去了,說給別人聽也絕對沒有人會相信的。


購物車
計算中請稍待.......
Please wait while calcul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