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是什麼?AI能取代嗎?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與生活連結

2025-05-09 / Hsin

你是否曾經覺得藝術離我們很遠?好像只有少數人才看得懂?又或者,你心裡曾經想過:「我不是專業的,能夠了解藝術嗎?」其實,當你開始提問的那一刻,就已經站在藝術創作的門口了。今天,我們將一起從不同角度探討藝術創作這件事 —— 它是什麼?為什麼有時讓人感到難以親近?AI的出現,是否會改變創作的本質?讓我們一起重新理解藝術創作的意義,並發現它其實早已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之中。

▴藝術家鄧宇絜的創作過程。攝影/Ying



何謂藝術與藝術創作?有哪些創作形式?


▴ 台北市立美術館,《William Kentridge(威廉.肯特里奇)》,2024。攝影/Hsin


「藝術(Art)」一詞源自拉丁文 ars,原本指的是「精湛的技藝」。但隨著人類文明與思想演進,藝術的定義也逐漸延展出更全面的定義與討論,成為創作者傳達思想與情感的載體。無論是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還是社會議題的反思,它們都可以是藝術創作的主題。


藝術的發展往往與政治、經濟、文化脈絡息息相關。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Nikolai Chernyshevsky,1882~1889)曾提出「藝術來源於生活,並為生活服務。」這樣的觀點反映了藝術與我們密不可分的關係。藝術家的創作不僅是一種表現情感與生活的方式,更是時代的縮影,紀錄著社會價值與文化記憶。


而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成為一種連結個人、社會與世界的途徑,觀眾能夠透過欣賞作品,產生情感共鳴,更廣義的思考「世界可以是什麼?」。藝術家正是透過精心揀選的媒材與獨特形式,向世界發聲。那麼,這扮演著關鍵角色的「媒材」,如何在藝術家手中轉化為意念的載體?它與創作之間,又存在著什麼關聯?



藝術的媒材與形式


我們可以將媒材理解為藝術家創作時會使用的材料或工具。創作時,他們通常會選擇適合的媒材來詮釋作品,這與其創作靈感、觀念,甚至是視覺效果有關。而常見的藝術媒材有:



不同的媒材除了有相異的質地與特色,更能影響作品的呈現。藝術家往往會根據主題、觀念與情感選擇最合適的表現方式,這正是藝術創作迷人之處。


▴媒材示意圖,油彩與油畫筆。攝影/Ying


📖 若你想了解更多有關藝術媒材的介紹,可以觀看另一篇文章:藝術媒材是什麼?9大種類詳解和舉例



為什麼需要藝術家?淺談文化傳承、社會洞察與市場互動


當提及藝術家,往往直覺地聯想到那些創作出撼動人心作品的人,然而,藝術家的價值遠不止於此。他們不僅扮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色,更是社會的觀察者與思想家,透過作品,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讓我們試想一個缺乏藝術家的世界:走進KTV時,沒有伍佰和周杰倫的音樂;出國旅行時,巴黎少了聖母院與羅浮宮;步入電影院,看不到李安、侯孝賢、蔡明亮的電影。這些作品的存在,也許出自於某種信仰、熱情,或需要,但少了藝術,我們的生活不僅變得乏味,更重要的是,連思考與共鳴的機會都減少了。所以,藝術家的存在正代表著無形的言語與出口,他們透過記錄、創新、批判、啟發,讓世界變得更有深度與溫度。


▴藝術家蕭逸玫的創作過程。攝影/Ying



藝術家如何形塑文化與歷史?


藝術創作不僅止於純粹的美學展現,更是乘載文化的媒介。例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格爾尼卡》(Guernica,1937),以黑白與抽象性的繪畫呈現,控訴戰爭的殘酷,讓人們銘記西班牙內戰的悲劇;草間彌生(1929~)則以其標誌性的圓點構成的繪畫與裝置作品,展現自我存在的哲學思考,讓觀者擁有不同的視角與解讀。透過藝術家的眼睛,與其雙手創造的作品,我們不僅能領會到藝術的美好,更能理解到不同時代的思想與價值。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格爾尼卡》(Guernica),1937年,油彩畫布,349.3 cm × 776.5 cm,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博物館館藏。攝影/Hsin



藝術家與市場的共生關係


在現代,藝術作品除了是藝術家的思想表達,也成為收藏家的投資選擇,甚至是拍賣行炒作的標的。藝術市場中,畫廊、拍賣會與藝術博覽會成為藝術品流通的核心機制,使作品具有投資價值,甚至成為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藝術家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強而有力地傳遞理念,反映社會價值觀,進而與市場互動。


像是藝術家班克斯(Banksy),他的創作一直以幽默與政治批判聞名,其作品《女孩與氣球》(Girl With Balloon,2002)在拍賣會上自毀後,反而讓價值攀升。這事件清晰地反映了當代藝術市場中,話題性與稀缺性如何影響甚至決定一件作品的市場價值。


▴班克斯(Banksy),《垃圾桶中的愛》(Love is in the Bin),2018年,噴漆壓克力彩畫布、裱於畫板、配藝術家自選框、框內隱藏遙控碎紙機,142x78x18 cm,私人收藏。攝影/Hsin


📖 延伸閱讀:藝術投資是什麼?從產業構成、投資好處與定價方式領你入門



告別「看不懂」的焦慮:為何藝術創作總有距離感?


許多人在面對藝術時,心中常浮現「難以親近」、「晦澀難懂」的印象,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缺乏欣賞的慧眼或理解的能力。然而,這種距離感並非源於我們個人不足,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回溯歷史長河,藝術曾長期為宗教、王室與貴族服務,無論是創作還是收藏,都由權力階層主導。其後,學院派的興起逐漸將藝術審美推向標準化、體系化,使人們開始將藝術視為一門專業領域,而非日常可親近的事物,進一步拉開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


從藝術自身的表現來看,當代藝術脫離了傳統的寫實原則,轉而擁抱更為開放、多元的表達途徑,如:抽象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這些作品不再以直觀的視覺語言呈現,而是強調概念與詮釋,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觀眾來說,可能更難產生共鳴,也因此望而卻步。


▴左圖:盧冠宏《首先是影子》,2019,油彩、畫布,72 X 60 X 2.3 cm,NT$31,500

▴右圖:李睿歆《倚啊II》,2020,壓克力彩、油彩、畫布,38 X 45.5 cm,NT$11,550


此外,環境因素同樣影響著我們與藝術的關係。在臺灣,由於藝術教育並未被廣泛重視,學校課程中對於美學的培養往往流於表面,使大眾缺乏接觸藝術的機會。同時,部分藝廊和藝術市場所呈現出的專業、高端形象,也可能讓許多民眾對進入畫廊感到卻步,或是在面對藝術品價值判斷與收藏時,因自覺「不懂」而猶豫不決,使得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更顯疏離。


然而,藝術的本質絕非僅僅是供奉在象牙塔中的聖物,它應該更貼近我們的日常。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藝術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由自身為出發點,以個人的直觀感受欣賞與思考,發覺藝術作品與你之間的連結,再進一步了解該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它所回應的社會議題或歷史脈絡,將能讓你的欣賞體驗更加豐富而深刻。


▴蔡尚寬《臨海的風景 - 網寮》,2023,水干顏料、動物膠、紙,30 X 30 X 2 cm,NT$8,085。攝影/Ariel TYL

▴蔡尚寬《臨海的風景 - 網寮 2》,2023,水干顏料、動物膠、紙,15 X 30 X 2 cm,已售出。攝影/Ariel TYL


如果你希望探索更多有關藝術欣賞的方法,不妨看看我們的另一篇文章:藝術鑑賞怎麼做?掌握「欣賞」創作3要點,培養藝術感知力!



AI 創作是否算「創作」?論人類藝術的獨特價值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進步,AI生成的藝術作品日益精緻,甚至能巧妙模仿不同藝術家的風格。如此逼真的成果,不禁引發我們深思:由演算法產生的作品,是否能被歸類為真正的「創作」?其本質差異又是什麼?


心理學家與學者的研究指出,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不僅存在作品表面的視覺美感與精湛技術,更多的是體現於藝術家的原創構想、情感表達與意義傳達。這些元素往往源自藝術家獨特的生活體驗、內心感受及對世界的觀察。而AI生成的作品通常基於龐大數據資料的學習,是數據模式的重組,而非誕生於靈光乍現、情感波動或個人經驗的結晶。


而觀眾的喜愛往往來自於藝術品背後投入的情感與時間,這是AI創作難以複製的地方。因此,即使AI創作在視覺上可能令人驚嘆,可以創作出維妙維肖的作品,但由於缺乏主觀意識的引導與真實情感交流,因此仍難以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創作」,難以引發我們的共鳴。


▴藝術家郭雅倢創作過程,攝影/Ariel TYL



發掘台灣新銳藝術|認識原創畫作平臺 platform A


當我們從不同角度探討藝術的重要性後,藝術似乎不再那麼遙不可及。然而,一個更貼近現實的問題是——藝術該如何真正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正是platform A誕生的契機之一。在臺灣,當人們面對「我想買畫,要去哪裡買?」這個問題時,往往只是聳聳肩,或者勉強想出幾個販售複製畫的通路,例如:家具行、選物店、海報印刷店。


然而,一提到「原創畫作」,許多人會疑惑:「咦?這不是美術館裡才有的嗎?這能買嗎?」即便對藝術市場稍有了解,想到的也多半會是藝博會、藝廊或拍賣行等購買管道。傳統藝術市場的不透明性,使得藝術品難以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platform A 期待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將透過 platform A 的3個特色,帶你認識這個平臺:


▴ 洪瑄蔓《迷蹤》,2024,壓克力彩、木板,27 X 77 X 1 cm,NT$ 6,090。攝影/Ariel TYL



🖌️ 資訊清晰透明,選購藝術好輕鬆


在參觀藝博會或藝廊時,作品的價格往往不會直接標示,而是需透過詢問才能翻閱作品清冊與定價,這可能讓想接觸藝術的人感到壓力。platform A 的所有作品的售價清楚呈現於頁面上,由藝術家訂定,並經由我們把關,確保其合理性。讓顧客自在瀏覽,無壓力地將藝術帶入生活。


▴陳胤汝《花繡冬途》,2022,膠彩、岩彩、礦物顏料、紙,40 X 90 X 2.5 cm,NT$50,400



🖌️ 專售原創畫作,確保獨特與品質


市面上購買複製畫或印刷海報的選擇眾多,但對於重視品質與獨特性的藝術愛好者而言,原創畫作擁有無可取代的價值。platform A 專門販售「原創」藝術作品,其中絕大多數皆為獨一無二的珍品。即使是版畫或攝影作品,我們也嚴格把關,確保為限量輸出,並在商品頁面清楚標註版次與出版計畫,讓收藏更有保障。


此外,每一件售出的作品,都將附上由 platform A 與藝術家共同簽署的「畫作保證書」,確認作品的藝術價值,讓你的收藏更具意義且安心無虞。


▴攝影/Ariel TYL



🖌️ 匯聚百位臺灣藝術家,支持本土藝術發展


我們深信,源自同一片土地的藝術家,更能觸動在地觀者的心弦,引發深刻的共鳴。這也是為什麼 platform A 堅持專注經營臺灣新銳藝術家的原因。平臺目前已匯聚了超過百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作品風格、媒材與表現形式多元紛呈,無論你是資深藝術愛好者或新手藏家,都能在這裡發掘屬於自己的第一件收藏。


有關他們



藝術創作不僅是美感的呈現,更是文化傳承與情感的表達,為平凡生活增添色彩與活力。透過 platform A 的介紹,不知道你對藝術創作是否有了新的理解或感受?或者已經準備好,將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妝點你的生活空間了?無論答案為何,都邀請你來 platform A 逛逛,瀏覽來自眾多才華橫溢藝術家的精彩原創畫作,讓我們一起發現藝術走入日常的更多的可能吧!

購物車
計算中請稍待.......
Please wait while calcul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