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生命之詩—涂愷姸的攝影世界

2025-04-22 / Dean

作為platform A站上的少數攝影創作者,愷姸的作品一直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她黑白色調的攝影作品,看起來沉靜、細膩,卻又不至於顯得過於冰冷。除去了色彩在視覺上的主導地位,黑白攝影更能夠讓人關注於作品的主題與細節。

▲在芬蘭Arteles 創意中心駐村的愷姸    攝影/Seiu Yang



數位攝影的虛擬性與便利性


最初,攝影對愷妍來說只是課堂上的一次偶然相遇——高中時,她因平面設計課程而接觸了攝影。那時,她僅將攝影視為設計中的一項輔助工具,從未想過它會成為她此生的創作語言——多年後,在一次隨性的日常拍攝中,愷妍與光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連結。那天夕陽緩緩西下,她遠遠望見一棟公寓的玻璃反射出一道耀眼的金光。當她舉起手中的底片相機,透過觀景窗凝視那道光的瞬間,一個清晰的靈感浮現心中—「信仰不在外面,信仰就是自己。」那一刻,不只是光進入了鏡頭,更像是某種內在的覺醒。


這個看似與攝影無關的念頭,卻因為靈感的浮現與現場氛圍的契合,成為愷妍創作轉捩點的開端。她開始以攝影作為一種感知的方式,進入更深層的觀看與思考,進而開啟了她以「視覺冥想」為核心的創作實踐。從那之後,她透過鏡頭探索世界,也探索自己。這段歷程,不僅讓她更深入掌握攝影的語言,也引領她思考:數位攝影與其他媒材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本質差異?


數位攝影的基礎是純粹的數值,而非實體。與人眼相比,數位相機會先將光線投射至內部的感光元件,轉換成電信號,再編碼為 0 與 1 的數據,最終組成影像。光是自由的,數據則是被框定的。數位攝影不同於底片或繪畫,沒有物理形態,而是以數據形式存在,這使它更容易被複製、變換與傳輸,也讓視覺藝術的存在方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層次。她認為這種「虛擬性」與其他實體媒材的特性截然不同。事實上,「Phot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語 phos(光)與 graphis(繪畫),意指「以光作畫」。數位攝影的本質正是如此——透過光線轉換成數據,再重新呈現為影像。


因此在創作上,愷妍不受限於特定器材。從第一部作品使用的底片拍攝、第二部與第三部作品的手機創作,到第四部作品之後的單眼創作,每一種媒介都帶來不同的儀式感。攝影的每一次快門都是不可逆的沉澱。從底片到數位,這些工具讓創作變得純粹,使她能即時捕捉當下。然而,她更在意的是,創作的信仰與內容遠比器材本身更為重要。數位影像的靈活性與即時性,也讓她意識到必須讓作品回到最根本的「觀看」與「感知」。攝影不只是記錄光影的瞬間,而是對世界的一種覺察,也是對內心的一種深深凝視。


「手機攝影的即時性使我能夠保持創作與觀察的狀態,讓藝術成為我的生活方式,讓此刻的捕捉成為未來作品的養分。」愷姸如此說。



▲電腦是從事數位攝影製作的重要工具    攝影/Rain Fung Wing Hung



用攝影探索世界的形上本質


數位攝影的本質是一種虛擬的再現——它不是物理實體,而是光線與感知經由科技轉化為數位訊號的結果。正因為這層「虛擬性」,它反而成為一種很適合探索形而上本質的工具。如果瀏覽過愷姸目前在 platform A 上架的〈界〉、〈黑色子宮〉、〈0│1〉等系列作品,可以發現她的作品似乎一直在探索一種超越物質表面的詩意。


2019年的〈界〉系列探索著生命的方向性。四件一組的作品,帶著敘事性的口吻,以籠中的鬥雞、火車車廂、田野中的摩托車、天空中的飛鳥等主題,向觀眾介紹著生命如何被拘束、限制,最終解放自我,邁向自由的過程。


相較於〈界〉的敘事性,2023年〈黑色子宮〉系列則更為詩性。她以女性的子宮作為隱喻,用來呈現「水」這種物質孕育萬物的特性。雖然同樣是拍攝水面上的波紋,但波紋重複波動而又不盡相同的律動性,以及水面不同界線之間的交疊與震盪,細微地展現了水的質感。如她在創作論述所說:「......這水包含了各種潛在的能量,就像子宮中提供的一切,為物質和生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這使寂靜中出現漣漪,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幽微而不斷擴散的變化,顯然讓愷姸深深著迷。


▲芬蘭駐村的交流活動    攝影/Alison Reid


芬蘭駐村時期完成的〈0│1〉系列,靈感來自於芬蘭民間諺語—「Jumalan selän takana(神的背後)」,這系列作品更進一步探求本質性的精神。0與1一方面是電腦二進位的紀錄符號,同時也象徵了萬物的二元性存在。在芬蘭的酷寒氣候之下,人變得更加渺小而孤獨,而皚皚白雪也使得大地上僅存的枯草枯樹更加鮮明,更貼近黑白攝影的形象。在1與0之間,生命不斷地循環,生長、消逝、凋零,然後再度新生。


愷姸認為,選擇創作主題是一種跟隨內心本能的過程,她隨著直覺行動,以畫面的捕捉為優先,而相機與自我之間的密切關係,讓她能夠更投入當下的事件。接著透過生活中與作品之間的對話,逐漸釐清、梳理這些畫面所帶來的訊息。例如在2024年入選藝術登月計畫的作品《成道的石頭》,透過攝影所呈現的莊嚴肅穆的質感,讓這些充滿嶙峋肌理的岩石,彷彿有了某種宗教式的神性。



駐村芬蘭的啟發


2024在芬蘭駐村的經驗,帶給涂愷姸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一方面接觸到了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人們,讓她得以重新審視自我創作的定位與歸屬;另一方面,來自遙遠雪國的荒涼孤寂景緻,與寒冷的低溫,也帶給她很大的震撼與創作啟發。


▲靄靄白雪的景致讓愷姸有了很多新的創作啟發  攝影/Rain Fung Wing Hung



「進入森林,感受樹木的紋理、雪地的寧靜以及動物的活動痕跡,能讓我進入無拘無束的創作狀態,使思緒變得清晰而深入。大自然的變化讓我體驗不同的情緒和思維,感受到自然與生命的運行。」外在的環境帶給涂愷姸更為深刻的專注力,使作品呈現出強烈而豐富的特質,這些作品在引領觀眾探索內心的同時,也讓身為創作者的她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作品。另外一位駐村的聲音藝術家也曾告訴她:「我的作品是收錄自然環境中極為細微的聲音,而你的作品彷彿是用視覺在捕捉這些細緻的聲音;我半夜醒來在思考你的作品!」


愷姸也分享了她在芬蘭中印象深刻的一次創作過程。由於室外經常低於20度的氣溫,常常讓她感受不到身體末梢的知覺。一次因為在戶外拍攝得太為投入,才猛然發現自己的腳已經沒有知覺。然而當時的光線又特別迷人,使她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應該繼續拍下去或是回到駐村中心。拍著拍著才突然發現這樣的過程甚至有可能讓自己面臨腳趾壞死的可能,這種在創作中不畏風雪,幾乎是生死交關的過程,才讓她更清楚的感受到自己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Arteles 創意中心駐村環境  攝影/ Alison Reid



台灣的攝影環境

由於缺乏完整的學院養成,以及攝影市場的封閉環境,讓攝影一直很難在台灣成為藝術圈中被關注。愷姸提到,大眾的審美偏好對於攝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通常台灣觀眾所熟悉的商業攝影、或是傳統風景主題,往往都能得到比較多的注目,相較之下,實驗性、抽象性或是概念性的作品就很難引起大家的共鳴。另一方面來說,台灣的觀眾更喜愛傳統媒材,例如油畫、水墨等等,他們更容易被理解和欣賞,也更為畫廊、拍賣會等銷售平台所喜好。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愷妍認為,在台灣的攝影環境認知中,影像的容易取得與器材規模往往被放大,這樣的現象或許使得攝影藝術工作者的身體力行、親身體驗、藝術家透過時間堆疊的美感與決定性瞬間,以及作品背後的深層思考較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觀看與感知正是攝影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者,由於台灣目前尚缺乏完善的學院養成體系,攝影的環境似乎較為分散,使得攝影藝術過去在藝術圈中較未能獲得充分的關注與認可。


儘管如此,台灣攝影在教育、展覽及國際交流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例如,攝影教育機構「敘光室:for Storyteller」、積極發掘台灣優秀的影像作品與創作者的 「1 IMAGE ART 一影像」、專注於偏鄉小學攝影教育的「遠鄉閃閃 - 文曄校園攝影計畫」,皆在各自領域深耕。此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作為國家級攝影殿堂,也在不斷推動攝影文化的發展。因此,愷妍樂觀地相信,隨著更多資源的投入與攝影教育的普及,攝影藝術能夠逐步獲得更多理解與支持。


對於攝影的未來,愷妍也正透過個人的 Instagram 分享攝影藝術的深層價值。她以個人對於黑白攝影的美學視角,強調攝影作為一種觀看生命的方式,以及其與存在、感知、哲學、形而上的內容與觀念呈現,深化大眾對攝影藝術的理解。透過持續的討論與分享,她希望能為台灣攝影環境注入更多思辨的空間,讓攝影不僅被視為紀錄工具或商業用途,更是作為一種深具思想性的藝術形式被看見。


▲愷妍在偏鄉小學攝影教育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計畫』擔任志工老師的時候    攝影/Larry Lai 賴力瑜


購物車
計算中請稍待.......
Please wait while calculating ......